小美和小章是公司同時入職的兩位員工。小美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,得到領導及周圍人的認可。
兩年之后,小章被提升為主管,而小美卻沒有被提拔。
小美不甘心,跑去問經理:“小章這次的提升讓我覺得很失落,我覺得自己工作也很努力呀,但是和小章差在哪里了呢?”
經理并沒有直接回答她的問題,只是對她說:“明天有個領導要來做督導,你去問問他的助理,他們明天幾點到這里?!?/span>
小美一聽到工作安排,也顧不上自己剛才的情緒,趕快去問。
沒一會兒小美回來了,跟經理回復:“我問了,是明天下午三點?!?/span>
“怎么來?高鐵還是飛機?一起來的有幾個人?”經理接著問。小美愣了一下,心想“也不早點說?!?,但嘴上馬上回應:“我再去問一下?!?/span>
經理叫住小美:“不用了,你叫小章進來一下?!?/span>
然后經理把同樣的任務交給了小章。
沒幾分鐘,小章就回來匯報:“明天督導和隨行助理,一共三人乘坐下午一點的航班過來,在機場落地時間大概是兩點半,下午三點左右大概可以到公司。因為是下午的航班沒有午餐,我建議可以給他們準備一些下午茶?!?/span>
經理聽完很滿意,就讓小章出去了?;剡^頭來問小美:“你現在知道差在哪里了嗎?”
小美點點頭。
經理重心長地說:“你的確很努力,可是職場不是看誰努力,而是看誰有效率”。
努力工作、拼命加班并不一定是高質量的勤奮,裝作很努力的樣子,感動的只是自己,工作成果永遠不會說謊。
上學時候,有位女生真的很努力。她每天很早就起來去宿舍走廊背單詞,連早操都念念有詞。
平時課間她除了上廁所哪也不去,就在座位上做習題。
她這么努力,成績卻并沒有多大幅度的提升。
原來,她一直只是機械的背單詞,在語法運用上并沒有怎么下功夫。也就是說她只是撿起了一堆零件,但并沒有學會拼裝這些零件的方法。
學習需要掌握要領,并且勞逸結合,死腦筋的背誦只會事倍功半。
不止是在學習上是這樣,在商業競爭領域是一樣的道理。
有一次,比爾蓋茨和巴菲特一同出席一個會議,有人向他們請教成功的秘訣。
他們各拿了一張紙條,卻同時在紙上寫了兩個字——專注。
只有專注,你才能在一個領域內持續的成長。
現在很多媽媽為了有自己的收入都在做微商,這也不是什么稀奇事兒,甚至還有人比上班的人賺得都多。
我發現了一個現象:先苦后甜。
微商剛開始做的時候都很不容易,等人脈積累起來了,根本不用太多力氣就可以營利。
但同時我也發現,先苦后甜的基礎是專注做一樣的東西。
比如我的手機里就有好幾個微商,有的是做韓國服裝服飾的,有的是做臺灣手工小說的,還有的是做寵物用品的。我只要有相關的需要就會進入對應的群去了解。
但是有一個群我卻很少進去。
那是我一個朋友開的,出于彼此的關系我沒有選擇退群,但是不進去的原因是這個群什么都賣,這到反而讓我不知道要買什么。
有人看似很努力,一直努力在奔跑,但他卻忘了停下來思考。
很多人對自己未來的目標是什么都不清楚,只是隨波逐流,盲目跟隨別人。
比如我們在知識付費最紅火的時候,買了很多課程,卻只是聽聽,從來沒有用起來。甚至有些人,連聽都沒有聽。
我們在買課前,有沒有思考一下,這個課對自己的價值是什么,有沒有必要買,買了之后怎么學習才是最有效的?
阿里有湖畔大學,騰訊的青騰大學,這些大學不僅僅是為了培訓員工,形成好的企業文化,也是為了讓高管和講師把企業管理經驗進行復盤,并把這些模型有效的沉淀下來。
而且,復盤不僅僅是總結自己的經驗,也可以去學習別人的經驗。
當你發現其他企業或同事好的經驗或模型,完全可以拿過來自己用,再總結為自己的工作方法。
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兒,關鍵是看你怎么去吸收、處理、使用知識和技能。
學會廣泛學習、吸收別人的成果為我所用,可以節省更多的時間成本,得到更高維度的復盤結果。
努力從多層次、多角度來看待問題,不斷的反思和復盤,只有這樣,才能轉換為自己的能力。
為什么有的人看似很努力,卻成長很慢?原因是他一直在自己的舒適區里面學習。
比如那些工作了五年以上的企業中層,一到40歲左右就面臨被淘汰的局面。
為什么會這樣?
因為他們只是用同樣的技能做了五年,并不是五年一直在學習新的知識。在自己的舒適區內工作,人就一直沒有成長。
我們要跳出我們的舒適區,主動去挑戰自己不懂、不擅長的東西,我們的能力才會增長。
怎么跳出舒適區呢?
多去發現自己真正感興趣的東西,并且適當地在自己的興趣愛好上花點時間,說不定你會有全新的收獲。
當你在工作中面臨挑戰的時候,可以接下來督促自己快速學習新領域的知識,而不是說“我不行”,“我不會”,主動把責任甩出去。
要知道,你在把工作挑戰讓出去的時候,可能也失去了一個升職的機會點。
本文地址:/rczx/254.html
請遵守互聯網相關規定,不要發布廣告和違法內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