據媒體報道,平時大學生整容只占總比例的5%,近半月來這個比例上升至51.2%,其中相當比例是為求職作打算。 近年來,職場上這種事情還有很多。在才市中處于弱勢地位的求職者和職場人,為了迎合用人單位設立的條條杠杠,做出的犧牲和忍耐還真不少?;厮菀幌?012年的職場新聞,就能看到不少端倪。2013年,我們該如何面對各色各樣的就業歧視、職場侵權?
就業歧視:法律武器尚不鋒利
熙熙攘攘的求職人潮,傳遞著人才市場競爭的巨大壓力;而眼花繚亂的招聘廣告和隨處可見的企業招聘攤位,卻讓求職者感受到一道道就業歧視的門檻,年齡、性別、容貌、戶籍甚至血型、星座、姓名等每一個都難以跨越。
相貌歧視:以貌取人何時休
事件回放:求職遭遇相貌考驗
許多大學生無奈地發現,用人單位對他們的要求像是挑選“演員”。安徽理工大學的本科生汪波(化名)在某場招聘會上先后經歷了七八次“面試”,但用人單位不約而同地對他只有1.6米的身高提出異議;女孩小裴因為身材較胖且皮膚較黑,遭到十余家單位的拒絕。一家培訓學校坦白告訴她:“你專業條件不錯,但是不夠漂亮,將來代表學校上‘公開課’可能會拿不出手。”
專家支招:
“用人單位的這些要求是一種歧視。”赫敦管理咨詢公司資深職業顧問董維芬說。但是,中國法律關于就業歧視的規定,只有性別、宗教信仰、民族、種族和身體殘疾5個方面,不包括形象和氣質。求職者很難利用法律來為自己撐腰。能力上的缺陷可以通過努力彌補,但身高、相貌是爹媽給的,這個門檻可能這輩子都邁不過去。“我們可以用外在手段彌補。如果身材偏胖,宜穿深色衣服;個子矮了,可穿高跟鞋;女孩子還可以適當運用化妝改善形象。不過最重要的,還是用內在手段,就是多讀書,多學習,增加自信。‘腹有詩書氣自華’,有的人并不英俊或漂亮,但走出來令所有人不敢忽視,這就是自信的魅力。”
“至于整容,就大可不必了。動刀子風險太大,為了一份工作,這樣做是否值得?”董維芬反問道。
性別歧視:女性求職者心中永遠的痛
事件回放:“一上班就要生孩子”,女博士就業遇歧視。
頂著凜冽寒風求職的長隊里,頻頻傳出女大學生、女研究生求職難的消息。有單位甚至打出了“女生免問”的字牌。就連高學歷的女博士,遭到公然拒絕的也不在少數,其理由是:光大學就讀了10年,再加上12年中小學,女博士最小也該有二十八九了吧,肯定一來上班就要生孩子,還是讓她們去別處生孩子吧。
專家支招:
“在國外,如果用人單位在廣告中敢公然打出‘女生免問’的字樣,求職者可以立即起訴這家企業。然而在我國,雖然有反就業歧視的相關法律規定,但由于缺乏具體的實施細則和標準,求職者很難尋求有力的保護。”江三角律師事務所主任陸敬波表示。
董維芬認為,不管怎樣,企業招人永遠是能力第一。女性的名字不是弱者,提高自己的就業競爭力、練好內功還是第一要義。“據我所知,在滬上某跨國醫藥公司內,有3個女強人,都在市場營銷方面獨當一面。她們是女人,可誰也不敢小瞧她們。暫時遭遇到歧視的女性求職者,要相信自己缺少的只是一個機會,千萬不能因此失去勇氣和自信。”此外,女性求職還要注意揚長避短,在文秘、教師和部分管理類崗位上,女性具有天然的優勢。當然,如果特別有專長,也不妨去技工等男性擅長的領域一爭高下。
年齡歧視:姜不再是老的辣
事件回放:52歲技師求職屢遭拒
陳師傅今年52歲,做了20多年的電工,掌握了一套純熟的維修手藝,也取得了技師證。然而,在招聘會詢問了近百家招電工的企業,竟沒一家愿意接納他。被拒絕的理由很簡單:年齡偏大。南京市一家設備維修公司本來對他的經驗和技術很感興趣,但當得知陳師傅的年齡時,對方為難地表示:公司有規定,要45歲以下。
專家支招:
以前都說,“姜是老的辣”,但現在年齡卻往往成了無法逾越的鴻溝,幾乎所有招聘廣告都要求35歲以下。
因為社會保障、創新能力、健康等方面的限制,大齡求職者在就業市場上變得不那么受歡迎。但大齡求職者也有自己的優點,比如經驗豐富,吃苦耐勞等。如何揚長避短,是大齡求職者要把握的關鍵。資深職業顧問董維芬出了這些點子:
本文地址:/rczx/13209.html
請遵守互聯網相關規定,不要發布廣告和違法內容
上一篇:職場修煉:人生路上沒有錯誤的錯誤
下一篇:職場第一排 你敢坐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