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期,智聯招聘聯合微醫大數據平臺發布了《2019年職場人健康力報告》。
報告顯示:93.4%的白領認為自己的負面情緒來源于職場。工作不僅關乎個人發展,也是生存條件,與生活成本不對等的薪酬、復雜的人際關系、繁重的工作任務都成為了白領們心理不能承受之重。
此外,還有78.9%的白領認為自己存在焦慮現象、74.9%的白領感到迷茫。值得注意的是,心理疾病也得到更多白領的重視,排在白領關注的各類疾病的第三位。
調查數據還顯示,有62.4%的白領在求職時非??粗毓镜慕】蹈@?。而事實上,僅有三成多公司提供了健康福利,落差相當明顯。
那么,作為中國職場人,面對鐵一般的現實,該如何面對職場負面情緒?作為企業,該如何化解員工的職場心理問題?本期“管理百家”特邀中央財經大學社會與心理學院心理學系教授、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發心理學博士趙然,為職場人和管理者的負面情緒答疑解惑。
1
為何超九成白領的負面情緒源于職場?
《中外管理》:從調研來看,中國白領“超九成的負面情緒來自于職場”,你如何看待這個社會現象?它暴露了哪些問題?
趙然:10年前,我們做過一個調查,在EAP(員工幫助計劃)的724小時咨詢平臺上,主動尋求心理咨詢幫助的員工比例大約是5%。而那時,尋求外界幫助第一位的問題是婚戀情感,第二位是親子關系,第三位才是職場相關負面情緒,與親子關系咨詢的頻率差不多。
《中外管理》:而最新的調研顯示,93.4%的白領負面情緒來源于職場,37.6者的負面情緒來源于家庭。為什么與以前出現了反轉?
趙然:通常,人從18-60歲就應該工作。弗洛伊德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話:“愛和工作是人性的兩大基石。如果讓每一個人都能夠很好地去工作,勝任工作、享受工作,在工作中有所成長,有能力去愛和被愛,那么這個人就一定是健康的、幸福的?!?/span>
從弗洛伊德的觀念來講,工作在人一生中占據非常重要的位置,包括注意力和精力。在工作領域中出現問題時,就很容易引發情緒的波動。那么,如今為什么會達到90%多的負面情緒與工作有關?
負面情緒的來源,更具體說,一是:人都有追求自我實現的需求,在工作中對自己都會有一些期許。當一個人選擇了一個職業和單位時,就有一種心理預期。比如:我選擇了做大學老師,是覺得工作自由、有創造性、被尊重、不需要看領導臉色,也不需要出差。但實際工作后,發現根本不是想象的那樣,其實工作壓力特別大,而且要做一些社會公益的話,也會經常出差。當人們工作的現實與心理預期不符時,就會產生心理落差。也因此,離職通常會發生在入職的前三個月、前半年和前兩年。
人們選擇工作單位時的預期叫心理契約,但反過來,組織對你也有期待。從心理契約的角度看,每個人的動機有所不同,有人為了賺錢,有人是為了職位,有人是為了在業界有影響力。而當他發現,工作現實遠不像想的那樣,期待沒有實現,個人成長、發展、工作環境和收入等方面的不符合預期時,就會產生負面情緒。
通過多年的觀察,我總結人在單位里開不開心與什么有關?與個人成長、職業期待、職場人際關系等密切相關。
負面情緒來源,二是來自于關系。比如:同輩關系、同事關系、上下級溝通狀態等。
有的員工,會因為在組織中的某些關系不好,就選擇了離職,因為長此以往太壓抑了。一個員工離職或者不開心,還與領導的關系非常密切。如果他覺得沒有被重視,不被領導喜歡,或者和領導溝通不暢,在領導那兒受了氣,又不能和領導發生正面沖突,就會把負面情緒帶到合作的同事、相互合作的部門中去,或者是向實習生去發泄,這就是“踢貓效應”。還有的人在單位壓抑得很深,會回家去發泄。
因此,預期與現實的落差,以及人際關系是造成職場負面情緒的兩個重要原因。
2
管人就是管心,組織管理應“由心而治”
《中外管理》:有負面情緒的人,難免會制造“踢貓效應”,將情緒釋放給周圍的人,會讓組織氛圍變得不融洽。那么,組織該如何避免這種狀況發生?
本文地址:/qcgl/698.html
請遵守互聯網相關規定,不要發布廣告和違法內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