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兩天,一篇名為《北京,有2000萬人在假裝生活》刷屏朋友圈,作者說北京沒有人情味,在相當于27個首爾大的北京,交換過名片就算認識;一年能打幾個電話就算至交;如果還有人愿意從城東跑到城西,和你吃一頓不談事的飯,就可以說是生死之交了;至于那些天天見面,天天聚在一起吃午飯的,只能是同事。
人情淡薄是大城市的標志,沒有人會關心你昨天晚上吃了什么,也沒有人會停下來問妝都哭花的你發生了什么事,城市越大,我們活得越孤立。
老家在四川、大學在廣東,畢業后來到了上海,家人在老家,朋友都在異地。比起一起逛街吃飯,一起看電影吐槽,朋友成為分享資源鏈接、一起組隊打游戲的存在。
凌晨打開微信,發現通訊錄里面已經有1500多人了,朋友圈翻了半天,也沒翻到一個熟人的身影。
與之相反的是,電話通訊錄里的人,寥寥無幾,自從去年換了手機后,里面只有家人、朋友的聯系方式,在電話聯系人列表里住得寬敞。
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,生活中沒有新的人進來,日子漸漸變老變舊。
為什么我們越長大越難以交到新朋友?
大學的時候,課不多,朋友遍地都是,只需要蹲下來撈一把。那時候的我們,大把大把的時間泡在學生會、興趣社團,找到適合自己的圈子,在那里,都是興趣相似、志同道合的年輕人,漫無目的地聊天扯淡,喜歡的歌手、看過的電影、對食物的癡迷一一道來,然后拍一拍大腿說:哦,我也是!三兩句聊嗨就覺得相見恨晚。
大四實習的時候,曾有工作幾年的前輩告訴我說:“好好珍惜學生時代的朋友,等你畢業工作以后,就很難交到真正的朋友了?!?
那個時候覺得奇怪,交朋友難道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情么?畢業后才發現,你每天會和很多人擦肩而過,卻沒有時間停下來與他們發生交集。
不得不承認,我們的時間被工作填滿,剩下的時間,只想留給戀人和好友浪費。我們開始意識到時間的短促和吝嗇,所以沒有余閑為邂逅和偶遇埋單。
尤其是當你結婚生子以后,為了接孩子上學放學不得不推掉同學聚會,老友幾年沒見卻因為承諾了孩子帶他去海洋公園而不得不改期,屬于自己的時間約等于零,人生被密密麻麻的事項排滿,哪里有時間去交往新朋友?
以前總是被父母說“單純,做人沒有一點防備心”,遇到個聊得來的,恨不得把家住哪里都跟對方講。
畢業以后,由于身邊接觸的人成分更復雜了,我們往往擁有幾個不喜相交的圈子,在不同的圈子表現出不同的特質,為了不使對方感到困惑,也為了使自己看起來一致,我們往往不會隨便把其他圈子里的人帶到自己的另一個圈子。
拿工作的圈子來講,我們很少會把同事發展成為生活中的朋友,由于工作上具有利害關系,你很少會和同事說一些“私密”的話題。
然而從陌生人變成朋友的一個典型特征,就是自我暴露的廣度和深度的加深:當你們保持經常的見面后,有一方會先冒著暴露個人信息的危險,去“測試”對方是否有回應。如果引發了對方的自我暴露,那友誼就會開始建立起來。
工作以后,我們往往會減少自我暴露,透露自己的情感生活、分享比較私密的話題往往被認為是危險的,當在交往中采取了防備的姿態,對別人的自我暴露不予回應,或者較少的自我暴露,便會讓對方有“不公平”的感受,從而使關系退回到互相防備的地步。
成年人的友誼比起學生時代的友誼往往更為復雜,往往不那么“純粹”,不可避免地夾雜著資源置換的成分。朋友和人脈有時候混為一談,朋友只有在“有用”或者“將來有用”時,我們才愿意花費時間精力去維護。
本文地址:/news/3720.html
請遵守互聯網相關規定,不要發布廣告和違法內容